今天談一個冷門的話題:武術。事緣看了一段新聞:「太極拳師對戰MMA,十秒被KO,網民嘲太極只適合養生。」(內有片)
其實不用看片,單看「MMA對太極拳」,我已預計到結果,太極拳是輸了八成;再看對戰者的資料和身型,輸十成!
MMA選手37歲,肌肉發達,體型屬重量級;太極拳選手,41歲,看上去像一個發福中年,其後頸的肥肉很突出。到了這把年紀,差四歲,就是差四歲;即使體重相約,兩者肌肉質量也相差太遠,肌肉對脂肪,是很難打的。
看報道和網民反應,覺得可悲的是,在資訊這麼發達的今天,人的視野還是如此狹窄,還在討論哪種武術「天下第一」這種層次。我們可以比較不同門派,可以比較其理論和特色,比較創派者的思想和格鬥原則,這些是可以比的,有些門派的想法確有優勝之處。但如果上擂台,就不是比打水炮,而是動真格,最講究的,不是門派的武術有多厲害,而是比訓練、體能、心理狀態和一點天份。沒有人懷疑李小龍只是在電影上打得,因為他每天練至少六小時功夫,每天六小時啊。他說過:「我不懼怕對手識一萬種腿法,但懼怕對手只懂一種腿法,而練了一萬次。」這個世界何來最強的武術?這個世界只有最強的武者。
MMA是什麼?Mixed Martial Arts,綜合格鬥技,Mixed,即甚麼都有,目標是上擂台,玩技擊,所以認真對打必然是訓練之一。太極拳呢?我就未聽過以認真對打作訓練(當然,可能有我不知而已)。一個不斷去練習擂台對打,一個練套路推手或「示範式」格鬥,而不是練習free fight,結果顯然而見,捱十秒是差不多了。
網民說傳統武術不及MMA,有些人還反駁。無謂吹水,不及就是不及,很理性的結論,干脆認了吧。為什麼?因為大部分傳統武術都故步自封,充滿門戶之見,而且自高自大。如前所述,MMA是綜合格鬥技,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東西?就是傳統的西洋拳發現自己只有拳,沒有其他東西,各門派動真格時,經常要A對A,A對B就不打了,不夠刺激。MMA在九十年代出現,摒棄了門戶,上到擂台,什麼都行,打得便行,所以沒有限制。例如,西洋Boxing的拳套只能出拳,不能用手捉拿對方,沒有摔技,所以MMA轉戴露指拳套,可以用摔技了。還有,大部分格鬥技,很少有「地戰」。像片中那個太極拳師被擊倒在地,格鬥便轉為地戰。你有沒有發現,大部分你熟悉的功夫,跆拳又好,空手道又好,詠春又好,西洋拳又好,都沒有地戰招式,跌低咗就唔識打;但MMA既集各家之大成,自然有地戰,如巴西柔術的鎖技。如果你有看《激戰》,便知道我說什麼。張家輝教了彭于晏一段日子,最後都要請求另一位教練教他鎖技,以應付地戰,就是這個原因。
大部分傳統武術 (我所知的)都缺乏應付地戰的方法。你看《葉問》,覺得詠春好好打,但你有沒有看過葉問倒在地下?這不行,因為只懂詠春,倒在地下便幾乎只有捱打。太極拳講求鬆沉,定和沉是終極原則,故實戰時根本不應被推倒在地,但真的被推倒在地,在懂地戰的MMA面前,也只有捱打份兒。所以,片中太極拳師一倒地,即被KO,因為任何家的太極拳都沒有應付地戰的方法。
MMA是一種不斷改良演進的新格鬥方法(其實不是一種門派),再加上是以擂台取勝為主,理念上超越很多武術,理所當然。但這是新意念嗎?不,李小龍一早就拼棄門戶之見,截拳道不是什麼門派,而是一種綜合了眾多武術的精簡原則。可惜,華人練武者雖多,但能像李小龍般有這麼開闊的眼界,肯定不多。
咦,不是說太極拳是「以柔制剛」、「以弱勝強」嗎?這都是真的,包括以弱勝強,但我們看得武俠小說太多,便覺得以弱勝強等於「以最弱勝最強」,這是不可能的,因為這違反物理定律。物理上最著名的「以弱勝強」原理,是槓杆原理,你用槓杆原理製造一個工具,可以輕易移動十公斤的東西,但不代表相同的工具可以移動一噸的東西。人家比你後生,肌肉質量比你強,甚至比你重,又以擂台為主要訓練,你練甚麼太極拳也會被比下去。難道一個練了太極拳的小孩,就能「四兩撥千斤」打倒一個成年人嗎?
太極拳能養生,眾所周知(但為什麼能養生卻很多人說不出來),那麼太極拳能否技擊?太極拳當然有技擊,但多年經驗顯示,很多理論上可行的技法,在實際上是非常難用。很簡單,太極拳講求鬆沉,因為只有這樣才能以柔制剛,但能保持鬆沉的狀態,是與心理有關的。自己練功時,練套路時,要練到鬆沉當然較容易,但上了擂台,Sorry,要保持這種狀態很難,因為你怕被打中,打中會痛,會流血,會倒下,會嘗到失敗的滋味,會冇面……,所以你會有壓力,一般還很大壓力,那麼你怎樣鬆沉?這就是理論上和實際上的分別了。
咁,太極拳除了養生,咪即係冇乜用?也不然,練太極拳,你會學到巧勁,不用拙力,用巧力,在日常生活中非常有用。咁即係唔打得?也不然,因為你可以將當中的運力原則,放進其他武術。如果你有看《一代宗師》,便會認識「形意拳」和「八卦掌」,這兩種武功與「太極拳」合稱「三大內家拳」(與內功無關,無法打出龜波氣功的,pls),詠春雖不屬內家拳,但某些原則可令詠春發揮得更好,很多理論也與內家拳相通。太極拳是練「功」的,本身的格鬥招式很難在實戰發揮,即係唔打得,但日子有功,可強化其他功夫,包括本來就幾打得的形意八卦和詠春,甚至西洋拳。例如練了太極拳,放到詠春黐手,一般來說你可以比只練詠春的人更易「黐」到對手;太極拳的身勁、鬆腰,可放到形意和八卦,就勁上加勁;練得鬆了,你學西洋拳時會發現進步會比人快,因為好拳都是集中和鬆,而不是緊緊揸住拳頭硬揮出去。
更重要是,去到一定年紀,你是很難維持高度的肌肉和體能訓練,夾硬練成一身橫練肌肉,只會極度傷身。太極拳的巧妙用力,正好補足日漸衰退的體能和鬆弛的肌肉。
《一代宗師》裏有句很有意思的對白:練武者有三個階段,見自己,見天地,見眾生。傳統武術傳承的問題,就是只能「見自己」,視野只見自己的門派,更甚者,不少練武者只看到自己的門派,眼中只有自己,練得幾年便自覺「好打得」,因為他們沒有見過天地。最大鑊係,他們沒有見過天地,便「見眾生」,授起徒來,把狹窄的視野傳承下去。MMA的出現,就是發現傳統西洋拳的不足,才搞一個「沒規則」的遊戲規則,提高格鬥技術的演進,而不是在自說自話「Boxing才最勁揪」。
如果說,傳統軍事武器比現代軍事武器強,鬼信。那傳統是否無用?今天的人包括西人還在讀和翻譯《孫子兵法》,講完。
當然,有小朋友問我:「其實練這些有咩用?」我只能說:「冇用㗎,有興趣咪練囉,唔通我一把年紀真係去打擂台咩,畀人打死都似。」
在功利的香港,談自己的興趣和心得,是很趕客的。你能讀到這裏,多謝!
文章出自: http://www.inmediahk.net/node/1049172
留言列表